HOME> 世界杯女排决赛> 菠萝入华及传开考

菠萝入华及传开考

2025-09-09 11:12:03     世界杯女排决赛    

澳门本在广东境内,故传入澳门的菠萝又很快传入广东各地。清初吴震方《岭南杂记》说岭南产番荔枝,“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掰开白瓤黑子”。菠萝果实的顶端长着上百片叶子,即冠芽,最为独特。载明其果实“头上有叶一宗”便点明了其形态上最大的特征。岭南指五岭以南的两广,可见清初时菠萝在中国大陆的栽培已稍传开。

清嘉庆年陈昌斋等修《广东通志》便引用了那段话,同时又略有增补说番荔枝“味似波罗蜜”。从而把菠萝和菠萝蜜这两种热带水果完全分开了。

广东的菠萝又传入全国各地。台湾地区是中国产菠萝最多的省区。台湾种植生产菠萝的记载,目前所知最早见于来华旅行的西方人所写的报告。

1624年荷兰人开始入侵台湾,从1642年起独霸台湾,至1661年被郑成功驱逐。在此期间,有个叫司徒鲁伊的荷兰人于1650年到过台湾旅行考察,回去后写的报告就谈到台湾已种植生产菠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文献记载,确实有个叫司徒鲁伊的荷兰人于17世纪中叶到世界各地、东方旅行考察过,后来他写有一本大部头的游记考察记《到过意大利、希腊、莫斯科国、鞑靼、米底、波斯、日本和欧亚非其他国家的司徒鲁伊航海记与游记》。所以,司徒鲁伊记下台湾1650年时已种植有菠萝属实。

司徒鲁伊以后台湾地方文献开始有(种植)菠萝的记载。

林谦光《台湾纪略》(1687年成书)载:“果之美者,檨为最。……次莫若波罗蜜、梨仔茇、王梨、芭蕉子、石榴、桔柚、槟榔、甘马弼等类,各方共产。荔枝、龙眼则间有之”。从各种迹象分析,林谦光所记的王梨即凤梨,也就是菠萝。

康熙时高拱乾《台湾府志》明确有了凤梨及其描述:“果之属有凤梨,叶似蒲而阔,两旁有刺。果生于丛心中,皮似波罗蜜,色黄,味酸甘。果末有叶一簇,可妆成凤,故名之。”高拱乾的观察描写已较真实细致。

到康熙年下半期孙元衡时,其《赤嵌集》又有了新的记叙:“凤梨通体成章,抱干而生,叶自顶出,森如凤尾。其色淡黄,其味酸甘。”孙元衡还赋诗赞美菠萝(凤梨)。

乾隆时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对菠萝的记载基本类似高拱乾,而且余文仪在书中还引更古的史籍来说明菠萝,如引《台海采风录》曰:“黄梨,叶似蒲而短阔,两旁如锯齿,其(果)实色黄,瓤如鳞甲。形似甜瓜,味甚甘酸,清芬袭人。”余文仪还纠正前人记载的失误:“按,黄梨长止五六寸,草本,丛生根下。叶似萱,两边如锯齿;顶上叶小,攒簇如鸡帚。”余文仪的描写和他引用的前人的描写,把菠萝的形状、特性,果实的甜、香、酸等优点都说到了。

余文仪综合前人和自己观察所记的关于凤梨的那段话后来被清道光年间陈寿祺等撰《福建通志》几乎原封不动地移入,成为清代对菠萝的近乎经典的描述。陈寿祺还有自己的新观察和发展。如说泉州府也产“凤梨,本如大树,叶似雉尾,长可三四尺,中心抽花,而(果)实形如凤尾,味似哀梨”,“(根)本如大树”抓住了菠萝的又一大特征;泉州府也产菠萝显示中国大陆亚热带沿海已在种植。

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埃克堡于18世纪中叶多次驾船来到中国和东方。1743年那次远航,他的航船“瑞典国王号”在三月份遇风暴漂到了中国海南岛。埃克堡一行在海南岛待了两周,曾登岸考察探险,深入海岛内陆。埃克堡记述道:“在中国人定居的山谷里种植有水稻、甘蔗、豆子、烟草、甘薯、大蕉、蒌叶、椰子、竹子、凤梨,等等”。由此可知,海南岛在此之前(大概从17世纪末期起)已开始栽培菠萝。

清道光年间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说:“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生山野间,(果)实……上生叶一簇,尖长深齿。味色香俱佳,性热。……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果。……果熟金黄色,皮坚如鱼鳞状,去皮食肉,香甜无渣。六月熟。”吴其浚对菠萝的观察研究记述已很翔实准确,说明此时菠萝在华的种植已较普及。吴其浚还画出了菠萝果实的逼真插图(线图),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菠萝(果实)图画。吴其浚在他的《长编》中对菠萝有更详细的考述介绍,并观察总结出它繁殖的特点是“顶有丛芽,分种之无不生者”;“截其樱种之,自樱茁一茎”。从《图考》《长编》征引过的书籍来看,计有《岭南杂记》《思茅厅采访》《滇志》《镇沅志》四种。这些显示此时记载下菠萝的文献已渐渐增多,菠萝的大田种植已遍及两广、海南(两广、海南皆属岭南)、云南、福建等省。正如《长编》所说“闽粤所在多有”。

△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露兜子”(菠萝)线图

到了清末民初,徐珂记下:“黄梨,闽人谓之地波罗,出泉(州)、漳(州)等府。形如芋,大或及斗。皮成鳞片,内有梗如钉,著肉甚坚。味颇鲜爽,胜羊桃香蕉之类。……广西之邕(州)宁(南宁)等处亦有之。”所以到了清末,菠萝的栽培已扩展到广西。至此,我国现代作为主要菠萝产区的六个省(台、粤、琼、闽、滇、桂)在清末时已形成齐备了。

选编自《菠萝发展史考证与论略》

载《农业考古》2007年04期

本期编辑:牧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