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女排决赛> 喝完酒多久能开车?这些误区要避开!

喝完酒多久能开车?这些误区要避开!

2025-10-07 05:12:52     世界杯女排决赛    

春节假期,亲朋好友聚会增多,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相对多发,易肇事肇祸。为防范酒驾醉驾肇事肇祸,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在全国开展酒驾醉驾集中整治行动,严防酒驾醉驾引发交通事故。那么,喝完酒多久能开车?酒驾、醉驾如何界定?一起来了解下。

酒驾、醉驾的代价

饮酒驾驶

条件: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

直接成本:驾驶证记12分+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1000元以上2000 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

条件: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

直接成本: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

酒驾、醉驾的误区

误区一:酒量大,喝一点不碍事

酒驾的认定标准和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而要看血液中酒精含量是否达标。

误区二:酒后挪车不算酒驾

汽车发动并发生位移,驾驶人即处于驾驶行为中。酒后行驶车速再慢,驾驶人在控制能力和反应能力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易发生事故。

误区三:隔餐酒、隔夜酒不属于酒驾

酒驾不以酒后时间长短界定,而是以血液酒精浓度专业测试结果为标准。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标,还是会构成饮酒驾驶或醉驾。

展开全文

误区四:酒后多喝水能稀释酒精含量

这种做法是没有用的。交警的酒精检测仪检测来自肺部的气体,而不是口腔,不会因为喝几口水就冲淡。

误区五:酒后骑摩托车不属于酒驾

二轮、三轮摩托车都属于机动车,和汽车一样,酒后驾驶摩托车一样要受到相应处罚。

误区六:搭乘酒驾车辆出事不用担责

有人认为:乘坐酒驾司机的车辆出了事故,酒驾司机负全责,同乘人员免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自己远离"酒驾"的同时,不仅要对酒驾人员及时劝阻,也不要搭乘酒驾车辆。

误区七:服用醒酒药后即可开车

一些醒酒药号称可短时间内有效降低血液酒精含量,以应对酒驾检查。事实上,醒酒药并不能起到快速降低体内酒精含量的效果,只能缓解酒后症状,并不能以此来"忽悠"交警,逃避处罚。

喝完酒多久能开车?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一般每小时仅能代谢10克至15克酒精。为此,喝一杯啤酒或半两白酒,最好等到10个小时后再开车,喝2瓶啤酒或低度白酒3两,最好在一天后再开车,如果喝酒的酒精度数更高、量更大,就要过更长时间才可以开车。

交警提醒

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的速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酒精摄入量不同都有所差别,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驾驶人第二天要开车,在前一天晚上尽量不要喝酒,要严格遵守"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底线,不能心存侥幸,冒险酒驾醉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