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诛杀董卓的英雄王允,为何掌权没几天,就被董卓余党杀掉了?
2025-09-19 15:46:34 世界杯北京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汉灵帝驾崩后,年幼的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纪太小,朝中大权很快被宦官集团和外戚势力瓜分。外戚首领何进为了对付专权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秘密召请西凉军阀董卓进京勤王。可就在董卓还在赶路时,何进就被宦官们设计除掉了。董卓率军入京后,立即控制了少帝和朝政大权。当时朝中还有不少忠臣试图反抗董卓的暴政,但大多惨遭毒手。只有司徒王允另辟蹊径,暗中策划除掉董卓的计划,最终取得成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王允在除掉董卓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清除董卓余党呢?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朝廷威信扫地,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东汉末年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中央权威的衰落。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各地军阀趁机壮大,逐渐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王允联合黄琬、郑公业等大臣,又策反了董卓的义子吕布,最终由吕布亲手刺杀了董卓。事后,王允被任命为尚书令执掌朝政,吕布也加官进爵。这本是重整朝纲的大好时机,但由于他们合作的基础并不牢固,加上缺乏长远规划,始终无法真正恢复朝廷的威信。
其次,王允居功自傲,错失人心。成功除掉董卓后,55岁的王允开始骄傲自满,认为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与同僚渐行渐远。最致命的是他处死了名士蔡邕——只因蔡邕为董卓叹息了几声。当时蔡邕正在编修《汉史》,宁愿接受酷刑也要完成史书,太尉马日磾等重臣也为其求情,但王允执意要杀。这件事让天下士人寒心,纷纷对朝廷失去信心。虽然王允提拔了同乡宋翼、王宏等亲信,但这些措施远远不足以挽回颓势。
展开全文
最后,处置失当激化矛盾,军事准备不足。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仍手握重兵。王允先是拒绝他们的请降,后又犹豫不决,导致凉州军中流传朝廷要杀尽凉州人的谣言。在军事部署上,他既没有及时安抚军心,又拒绝采纳让名将皇甫嵩统领凉州军的建议。最终李傕、郭汜在谋士贾诩的策划下,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起兵反叛。王允仓促派吕布迎战,但因兵力悬殊而败退。长安陷落后,王允拒绝逃亡,最终与亲信宋翼、王宏一同遇害,时年56岁。这位满怀报国之志却缺乏政治智慧的忠臣,就这样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