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该“捂”哪儿?怎么“捂”?
2025-09-10 18:41:39 世界杯北京"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养生谚语,其中"春捂"蕴含着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但现代人常有疑问:究竟该怎样科学地"捂"?何时才能脱下厚重衣物?
一、为何春天需要"捂"?
春季气温回升,但寒气尚未完全褪去,气温波动剧烈,早晚温差常超10℃,"倒春寒"频繁突袭。人体的阳气在冬季相对内敛,春季刚开始复苏,抵抗力还较弱。过早地脱掉厚衣,风寒之邪容易趁虚而入,引发感冒、咳嗽、关节炎等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阳气初升,如同幼苗需保温护养,适当春捂,能帮助身体适应逐渐变化的气温,护住阳气,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二、科学"春捂"的三大原则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1. 重点部位保暖
背腹双护:督脉所在的背部需防风,神阙所在的腹部忌受凉,建议穿贴身背心或加绒内搭。
足部保暖:"寒从脚起",可穿吸汗棉袜搭配透气运动鞋,避免过早露脚踝。
头部适度:戴透气帽子防风寒,但气温超15℃时及时摘除以免头汗反致感冒。
2. 动态调节衣物
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速干+中层保暖+外层防风,便于根据温度灵活增减。
随身携带轻便防风外套,应对昼夜温差及室内外环境变化。
3. 特殊人群加强防护
儿童:比成人多穿半件(如加马甲),注意活动后及时擦汗。
老年人:重点保护膝关节,可佩戴护膝,避免穿脱领口过大的衣物。
慢性病患者:心脑血管患者需避免冷热刺激,过敏体质者注意口鼻保暖。
三、何时结束"春捂"?看三个信号
温度指标:连续5天日均温稳定≥15℃,且昼夜温差<8℃。
体感判断:静坐时无明显凉意,日常活动微汗而不黏腻。
物候特征:玉兰花盛开、柳树新芽展叶(北方约清明后,南方惊蛰前后)。
四、常见误区需警惕
过度捂热:导致汗液浸湿内衣反而易感风寒,出现"春捂综合征"(头晕、燥热)。
忽视局部:只注重上身保暖却过早穿单裤,导致下肢循环障碍。
盲目跟风:南方湿润地区与北方干燥地区需差异化应对,沿海多风地带需加强防风。
展开全文
"春捂"不是机械地多穿衣服,而是通过动态调节帮助身体平稳过渡。掌握"捂得巧、捂得对"的原则,既传承古人智慧,又结合现代科学监测,让身体在季节更替中平稳过渡,活力满满地迎接春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